你好!欢迎您来到全程旅游网!
您所在的位置: 全程网首页 > 哈尔滨景点 > 桥南遗址

桥南遗址

详细地址:

开放时间:

景点简介: [查看全文]

景点简介

   1999年1月10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依兰县依兰镇西南约1.5公里处的牡丹江东岸二级台地上,北距牡丹江桥(老桥)200米。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西北约200米,南北宽约500米,该遗址是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为配合哈通高速公路建设,1997年、2003年、2005年先后三次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房址17座,灰坑、灰沟、道路35处,出土文物中,骨器特别多,有针、锥、镞、鱼镖、饰件等标本近1200件,并发掘出磨米作坊。
  1997年7—10月,省考古所对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近6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6座,窑穴(包括灰坑)19座,灰沟5条,出土各类文物标本500余件,成果十分显著。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桥南遗址文化可分为三期。一期,公元前5——4世纪;二期,公元前2——1世纪;这两期在黑龙江省属于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三期,为辽金时期文化。在其中的公元前的房址内,出土的陶罐里发现了已碳化的面粉,属于黑龙江省最早的农业加工粮食作坊;还发现了早在公元前,居住在这里的古代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利用火灶保存火种的技术。
  从发掘来看,地层堆积比较简单,第一层为耕土层,耕土层下是文化层,文化层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三期属辽金时期遗存,主要遗迹有灰坑、灰沟及道路等;第二期遗存有房址3座,并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铁器;第一期遗存有房址3座,其中有一座为半地穴式房址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略呈长方形,东西长8.7米,南北宽7.2米,面积约60平方米。门向东,有个长1米、宽0.8—1.1米的坡状门道。由于房址上部被破坏,穴壁残高约0.2米。房屋内的居住面经过焙烧,呈黄褐、黑褐等色,平滑坚硬,硬结面厚达0.05米。炊灶位于房屋中部略偏西处,呈长方形,用石板竖砌而成,灶面平整坚硬,略低于居住面。室内居住面有柱洞9个,均位于房内中部。室内西壁和南壁转角处,有一排整齐的浅圆坑,坑壁大都经过焙烧,形成薄薄的一层焙烧面,有的圆坑上还存放着陶器。因此可推断,这些浅圆坑是存放小底形生活器具之用。在房内东北角有一长1.5米、宽0.8米、高0.1米的土台,经过夯实土质坚硬,其上有2个浅圆坑,在圆坑中放置大、中型陶瓮、陶罐各1件。在房内东北部放置石磨盘、石磨棒四套件。房内共出土陶瓮2件、陶罐4件、陶钵2件、陶盆1件、骨针5件、骨锥3件、骨镞2件、骨铲1件、十字形骨器(暂名2件,共计30余件。在清理这座房址时,发现了大量的木炭、草灰和火烧土堆积房内,证明这座房屋毁于一场大火,正是由于这场大火才使房屋内的器物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另外,在这座房址灶的中央有一直径0.20米、深0.15米的小坑,坑壁和灶面一样光滑坚硬,这是用来保存火种的坑穴。这种带有保存火种设施的炊灶在黑龙江省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
  桥南遗址发掘出土文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铁器和青铜器等。陶器造型精美,风格独特。器形有:瓮、罐、钵、盆,均为手制,有夹砂陶和泥质陶。陶体呈黄褐色,也有灰褐、黑褐和红衣等色。纹饰简单,有凸弦纹、指压纹,附加堆纹、划纹等,在二期遗存中发现了新的器形,如带齿状附加堆纹口沿的罐、带角状把手的单耳罐等。桥南遗址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如敛口翻沿的小底瓮、红衣球腹罐、黑褐双耳罐、敛颈侈口弧腹罐、垂腹罐、口沿内缘饰凸弦纹钵等。几乎所有的陶器上都可见到这种环绕器身的凸弦纹,在黑龙江地区尚未见到任何一种考古文化像桥南遗址这样对弦纹情有独钟,运用得心应手,淋漓尽致。
  骨器制作精致,形状多样,数量很多。主要器形有锥、针、镰、锄形器、鱼镖及装饰品等。骨镞样式最多,有长有短,形态各异。骨针磨制得极为精巧,粗细有别,最细的骨针直径仅1毫米,针鼻最小的仅0.5毫米,可与现代的钢针媲美。
  在一期遗存的3座房址中最大的一座除了出土石磨盘、石磨棒等文物标本外,根据已炭化了的似面粉状的粉沫物质,以及地面上专门用来放置陶器的坑穴,可以断定这是一处专门加工粮食的作坊。这是黑龙江地区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保存最好的粮食加工作坊。这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发展到较高水平,粮食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
  桥南遗址出土的文物标本同黑龙江地区考古资料相比较,推断出二期遗存已进入铁器时代,年代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一期遗存已超出铁器文化范畴,明显受到青铜文化的影响,年代约在公元前5—4世纪。 居住址的形制、构造以及保留火种的坑穴等,也与其他文化遗存有所不同。尤其是出土文物与俄国滨海地区出土文物有着文化上的共同性。这为进一步认识早在金时期,远在金上京以北300里戍边的火鲁火疃谋克(今俄国外兴安岭以北的勒拿河中游一带)所属的广袤地区,在历史上就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渊源关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桥南遗址特点突出,文化面貌新奇,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文化遗址。
  2003年7月15日,在哈同公路施工中,该遗址遭破坏。在未经省文物部门批准的情况下,“龙建公司路桥公路一处”,擅自在桥南遗址保护范围内,动用大型机械挖掘后形成长36米,宽31米,深7米桥基坑1个;近7000平方米的遗址面积表层被推;部分面积被施工土方压埋,文物保护界碑被毁,造成了特别巨大的文物遗址的毁损。7月18日,省、市文物管理部门到现场处理该事故。8月,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为期1.5个月的抢救性发掘。清理房址11座,出土文物标本500余件,其中骨器较多。
  2005年8月,为配合依兰城区江堤河道治理,8月份省考古所再次组队对桥南遗址进行发掘,清理灰沟10余座,出土文物标本200余件。

交通信息

特惠政策

温馨提示

周边景点推荐

相关线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