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日升昌票号旧址于1995年开始大规模开发整修,1995年12月,日升昌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 中国票号博物馆在以日升昌完整批营业务、丰富的珍贵资料及实物作典型展示的同时,还搜集、整理、收藏了平遥票号、山西票号、中国票号百余年间的大量历史资料,专馆布展,对中国票号业兴衰历史作了形象简明的揭示和反映。 以日升昌票号为代表的中国票号业,适应市场,灵活经营,注重信誉,刻意创新。其一整套经营方针和原......[查看详情]
镇国寺在平遥县城北郝洞村,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重修,在佛殿内梁架上留下许多题记墨迹及寺中现存的碑刻,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佐证。 镇国寺,原名京城寺,寺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院建山门天王殿和左右钟鼓二楼,正中为大殿三间亦称万佛殿,后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各为五间,中建三佛殿。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是中国大陆所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 镇国寺各殿皆有塑像,其中万佛殿内塑像最为珍贵,是五代北汉天会年间建殿时的......[查看详情]
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六公里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北宋时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双林入灭”之说,改为双林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历经维修,现存多为明代作品。 整座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东为禅院、经房,尚待开发。西为庙群,由风格迥异的十座殿堂组成前后三进院落。唐槐、宋碑、明钟、壁画交相辉映,构成一方胜境。 雕塑内容有佛、菩萨、天王、神将,也有凡间各种世俗人物,其中武圣殿正中坐像关羽,悬而不掉,保存至今,罗汉殿内"哑罗汉"嘴......[查看详情]
去孔祥熙宅院的N大理由 理由1 孔祥熙宅院是文化旅游景点。 理由2 孔祥熙宅院既有北方民居的特点又有南方园林的特色。 理由3 孔祥熙宅院后人称为墨庄院。 同程驴友这样评价孔祥熙宅院 值得一去,幽静,比较丰富,交通也还方便。 农民爱唱歌晋商文化,一句个字,牛!被历史深深感染。 宝仔范气势恢宏规模庞大的清代建筑群,虽然只有过去的五分之一,但依然雄姿不减。 桥上景 孔祥熙宅院详情 游玩景点孔祥熙宅院 孔祥熙故居......[查看详情]
在榆次市东南百余公里处,是一处享有盛名的革命纪念地,八路军总部曾驻扎在此。左权南与长治相邻,北与阳泉相望,交通条件十分方便。作为革命老区的左权人民素以勤俭为本,奋斗为生,各项建设成绩显著。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迅速。该县市比不上大都市的规模和气派,但却有着浓浓的地方特色和太行风味。
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遥城东南隅云路街北侧,为国内现存最早的大成殿之一。 景点介绍 文庙占地1万多平方米,由三组建筑组合而成。中轴线为孔庙,左右为东西二学。。庙前东西南牌坊三座,庙内四进院落,檑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等主体建筑,顺序排列在中轴线上,或西廊庑以及时习斋、日新斋等,以对称的格局配属两旁。大成殿较古,余均经明清重建。大成殿始建年代已无考,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平面近方形,坐落在一个方形高台基上,规......[查看详情]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南端,距省会太原市150公里,北临介休市,南接霍州市,有“秦晋要道、川陕道衢”之称。全县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总人口23.2万,辖8镇10乡319个行政村,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物阜民丰,人杰地灵。 灵石,省级重点文物单位2处,县级65处。有资寿寺,王家大院、韩信墓等。石膏山为太岳山的主峰之一,自然风光别有情趣。山上另有石灰岩溶洞地貌,构成不同景点,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灵石县历史上“四大家族”之一的静升王家,为太......[查看详情]
在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属太岳山脉,居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绵延50余公里,海拔2O72米。绵山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苍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相传春秋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尔逃亡十余年,曾在饥饿时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给重尔吃。晋文公还国为君后,携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于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查看详情]
平遥位于山西省中部,距太原100公里。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城,现在的城墙建于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1997年12月31日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平遥县有平遥古城墙、双林寺、镇国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 目前,这个县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等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古城格局。 票号就是银行的前身,我国的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出现在平遥。 在18世纪初,山西平遥、介休、祁县等县的商人......[查看详情]
称西大桥。我国著名古桥之一。横跨于晋城西门外的沁水河上,连贯两岸公路;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清乾隆四十八年改今名。建筑牢固,洪水暴发,漫溢桥面,依然屹立如故。 桥用25道立券石并排砌成,桥面长30米, 券高3.7米,跨度16米,券宽6米,两端各负一小券,以分剪洪水冲击面,减轻大桥的荷重力。桥面两侧石雕兽面、海马、行龙、海水等花纹图案,券门上雕螭首,均精巧壮观。 俗称西大桥。我国著名古桥之一。横跨于晋城西门外的沁水河上,连贯两岸公路;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