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白崖三洞位于乐山城北5公里。洞名白云、朝霞、清风。朝霞又名蕴真洞,亦称治易洞,传为宋逸民程公望注《易》处。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永嘉陈谦题"程公洞"三字刻于清风、朝霞两洞间,嘉定十五年(1222年)诗人张方来游,惜其剥蚀,重书,刻于白云洞口。历代文人磨墨客来此游览题咏者甚多。洞下有小溪环流,名竹溪,碧水浓荫,景色清幽。 白崖三洞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
桃花村与瓷佛寺在夹江县与峨眉山市交界处的夹江界牌镇凤山村,村内家家户户皆种桃花。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漫山遍野一片又一片地,粉红妖艳,吸引了众多的观光客。村内家家户户皆搞“农家乐”,节假日下乡来的城里人吃在农家、玩在农家,且收费便宜,别有一番风味。成为夹江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 在凤山村境内,还有一个寺庙名瓷佛寺(古名拨云山庵),寺虽不大,但却拥有世界第一大瓷佛。“瓷佛寺”由此得名。该瓷佛为毗卢遮那佛,高2.47米,身着千佛莲衣,莲座为瓷质法相庄严,为......[查看详情]
东汉崖墓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乐山市区西北三公里处公溪西岸白岩山。 崖墓依山凿成,最大墓口宽23米,长42米,高约6米,墓门楣上多刻瓦当、斗拱,部分墓门线犬、羊等,其中以清风、白云、朝霞三洞最有特色。清风洞有碑刻28通;白云洞有碑刻7通;朝霞洞又名蕴真洞,传为宋逸民程公望注《易》处,又名治易洞,现存碑刻5通,南宋开僖元年(1205年),永嘉陈谦摩崖题“程公洞”于清风、朝霞间;嘉定十五年(1222年),诗人张方重书刻于白云洞口。崖墓现有碑刻凡40余......[查看详情]
从金象寺往西北行十华里,登上五兀山顶,便是古佛寺遗址,山顶有三个独立的巨石,呈鼎足状,各块石上刻古佛一尊,造型古朴,形态各异,两侧伴有力士、金刚、云童、飞天等造像。古代建寺,因以命名。岩壁上题“凭虚御风”、“不二仙晃”八个大字。至今,石佛尚在,寺已不存。造像年代约与金像寺造成像相同。 古佛寺摩岩造像交通:公交680路
佛教雕刻,四川规模较大的造像群。在夹江县牛仙山。1987年4月发现。分布在牛仙寺遗址旁的岩壁上,因崖壁曾有大面积垮塌,部分造像就在垮塌的岩石上。现编号统计有龛窟254个,像2670余躯。有“贞元三年”、“元和八年”、“咸通十五年”等唐代纪年的题刻。内容主要有一佛二僧二菩萨、宝瓶观音、观经变、说法图、宝塔等,还有在四川唐代石窟中少见的“四圣龛”,内刻阿弥陀佛及观音、大势至。大海众三菩萨。最精美者属第235号千佛龛,正中镌西方三圣像,四周列12层小佛像,共有......[查看详情]
手工造纸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手工造纸博物馆、全国十大专业博物馆之一。座落在千佛岩风景区内的?玉泉旁,前临青衣江,后枕千佛山,依山傍水,另具一格。 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58平方米。馆藏文物和实物标本2300余件,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明代以来手工造纸的86个品牌、130多个花色样纸,张大千30年代在夹江研制、改良并监制的“大风堂造”书画纸和古板本契约也弥足珍贵。造纸博物馆共分四个展厅:“功垂千古”展示了手工造纸的历史沿革,“作范后昆”以夹江手......[查看详情]
龙江湖离城36管理,湖面宽阔,曲线周长近100管理,长15管理,最宽处1.2管理,平面面积5.2平方公里,总容量2500万立方米。湖中有大小岛屿9个,公路桥16座,人行桥116座,水域直通安岳。岛屿之上绿树成荫,湖泊之中渔舟荡漾,“水秀、山青、鱼肥、果香”的田园风光分外妖娆。九龙峡离城3公里,峡长5公里,水面宽50米,深20-30米,水域面积2.5平方公里。水上可以乘舟,一路上峰回路转,山花烂漫,清波荡漾,凉风习习,宛如桂林风光,故有“小桂林”之称。舟行3......[查看详情]
三多寨坐落于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寨镇牛口山,踞三县交界之地,海拔436米,占地1.25平方公里。建成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百年古寨,考其名由,合三姓共建之功,寓庄子三多之意,多福、多寿、多男子也。工程浩大,建筑雄伟,历史悠久。遐迩闻名。有“川南寨堡之冠”美誉。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消息传来后不久,自流井的大盐商就感到岌岌可危,开始筹议筑寨。咸丰三年(1853)年,由李振亨倡议发起,约集颜昌英、王克家等四人,搜罗款项,募集员工,在地势险峻的牛......[查看详情]
在南溪山西北山腰处, 洞口于山体北麓, 标高155米, 高出南溪河10米, 洞高20米、宽12米, 最高、最宽处均为23米, 长499.5米, 面积1828平方米, 是南溪山最高最大的洞穴。 它与锅底洞南北相通。南溪山另有两对相互穿透的岩洞, 元岩与穿云岩也是南北对穿, 而观音洞与龙脊洞则为东西相通。这几组互相通连的岩洞, 都是发育于不同时期的较小的地下河道。发育最早的是龙脊洞, 大约在百万年前就开始被溶蚀, 到几万年前观音洞形成为止。其它岩洞大多沿岩......[查看详情]
峨眉山玉女峰下解脱坡,距伏虎寺2公里许。明嘉靖时(1522—1566)名观音堂,万历初年改名雷音寺。清初名解脱庵,传说入山于此解脱尘凡,出山于此解脱险阻,故名。光绪十年(1884年)改建,更今名。现存一四合院,建筑面积1674平方米。寺踞高岗,临危崖,木叶蓊郁,环境幽静。山下有桥名解脱桥,跨瑜伽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