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屹立于太原大地上千余年的古城晋阳,毁之于宋伐北汉的兵燹。越三年,宋将潘美在晋阳故城之北35里的三交城唐明镇,别建新城,史称太原新城或宋太原城。今桥头街中段与海子边交汇的地段,即宋太原城“朝曦门”外护城河桥的故址。而桥头街之名正源出于此。今桥头街,东起五一路,西至柳巷与柳巷南路衔连处,与钟楼街相直,是由原桥头衔和红市街两条街巷合并为一。提起桥头街,便使人想到太原的地方风味名吃:“清和元”的“头脑”,“六味斋”的“酱肘花”,“认一力......[查看详情]
汾河源头,古籍记载不绝,,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就记载说,管涔之山,汾水出焉门汉代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地理志》里也记载说,汾阳北山,汾水所出。著名的地理学家,北魏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里,对汾河源头更有详细的描述,说管涔山重埠修岩,泉水导源南麓之下,稚水濛流。又西南夹岸连山,联峰接势,与左、右温溪合,声流异注。水上杂树交荫,云垂烟接。从此水流潭涨,波襄转泛,成为巨流。所谓管涔山、汾阳北山,都是指位于今宁武县东寨镇西北约1公里的汾河发源地。 来到......[查看详情]
晋府,顾名思义,即山西省政府。位于太原市府东街 101号。始建于北宋初期,迄今已渡过一千多个风雨春秋。千余年来伴随着改朝换代,历经沧桑,屡经修缮、改建和扩建。一直为山西的政治中心,决策者的府第。北宋大将潘美曾在此扎营做帅府,后为州治,府治。金朝为河东路治。元代为行中书省治。明、清两代统治者又将此院作为山西的巡抚衙门。辛亥革命后为阎锡山的督军府、山西省政府、太原绥靖公署。抗战初为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太原沦陷后为日伪山西省行政公署所在地。日寇投降后,再度为阎锡......[查看详情]
柴村镇呼延村,位于太原城西北,西靠崛围山,东临汾河滩,是尖草坪区三大村之一,也是柴村镇最大的村子。全村共有1058户,4056人,总耕地面积4000余亩。汾西公路村中过,柴西公路贯南北,交通便利。全村共拥有各种大型机械,运输车辆400余部。矿产资源丰富,建有规模性生产石料、白灰、水洗砂、予拌砼的大型企业,是太原城镇建设用地材的主要生产基地。农业上,以河地葡果、节能大棚温室、坡地干鲜果品,生态植物观赏园为主导产业,并于汾河二库,崛围山旅游区,以及引黄净化......[查看详情]
督军府旧址位于太原城区府东街西侧,北宋以前,这里是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改建为潘美的帅府衙门,元为中书省,明清为抚署,至辛亥革命前,这里一直是明、清两代山西抚衙门的所在地。辛亥革命以后,为山西都督府。山西督军府是在原清代衙门的基础上,从民国7年(1918)开始陆续改建的。1916年阎锡山任山西省督军,并以此作为督军衙门,故名督军府。 旧址坐北朝南,占地约2.5万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而北原来排列着影壁、大门、仪门、东西二层廊楼、大堂......[查看详情]
阎锡山故居简介 阎锡山旧居始建于1931年前后,陆陆续续,时建时停,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才建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因抗战爆发,一些工程尚未完全峻工)。在此期间,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又名昌春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新南院、东花园、西花园以及子明慈幼院,大小共二十七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七百余间),总占地面积33000多平方米。 阎锡山故居东花园 进了大门,是东花园的一院。这是阎居里最大的一个院子,四面均建厅......[查看详情]
关帝庙简介 著名三国人物关羽关云长,是山西河东(今运城)人,因而山西的关帝庙也就特别的多。解州的关帝庙全国比较出名的关帝庙之一,而遍布山西各个城镇乡村的关帝庙可以说是不可胜数,可惜在过去的封建时代没有“统计局”,也没有文物普查,我想就山西来说,关帝庙的数字应该比全省的自然村庄数字还大,因为有的大的村庄可能就建有几个关帝庙。我的家乡是个一千余人的中等村庄,我记得就有两个关帝庙。作为省会城市的太原,关帝庙的数字就可想而知了。据记载太原城中较大的有好几处......[查看详情]
山西省展览馆始建于1958年,是宣传服务于山西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最大展览基地和重要窗口。 自1992年12月经省政府同意、省经贸委批准该馆规划建设山西国际博览中心以来,他们以改革为动力,展览为主业,开发为重点,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招展,先后多次成功承办了全国和全省性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等大型展览,为推进山西改革开放、发展山西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还承担了省里组织参加的全国辉煌五年展、第一、二、三届全国农业博览会、全国农业十年开......[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