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了国内外最具话语权和权威性研究团队,并典藏有张仃书画、手稿、信札、写生、图书、影像等三百余件(套),是国内外典藏数量最多、质量最优的私立美术文博单位。
他的漫画造型准确、简练刚强,极富鼓动性和吸引力。
被吴冠中誉之为“中国画革新的里程碑”
他复兴了风骨雄强的北派山水,极大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空间,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黑色文化的当代极品。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的杂文和漫画时代,政府外示弱于日本,内逞暴于人民。流亡关内的东北少年张仃,愤然以漫画为投枪匕首,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他的漫画造型准确、简练刚强,极富鼓动性和吸引力。从1933年到1938年,他活跃于北平、南京、上海、武汉、西安、榆林等地。带着他的漫画出入前线和街头,成为当时中国漫画界最年轻、最勇猛的一员战将和人权斗士,并因此罹难入狱。叶浅予等人回忆说:“张仃这个名字在30年代初露头角时,漫画刊物和编者们好像发掘到一座金矿,舍得用较大篇幅发表他的作品”。粉碎“四人帮”后,他在漫画界第一个拿起画笔,画了一大批时事漫画,开启了漫画的复兴运动。只可惜他早期漫画真迹存留甚,只能以影印存世。
新中国还要不要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在建国之初曾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面对保守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无谓争吵,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领导小组负责人,张仃提出了国画写生的主张。1954年春,在一片质疑声与反对声中,张仃同李可染、罗铭一起南下采风。回京后在北海悦心殿举办的江南写生展览,用实绩平息了争论,并开启了中国山水画走向自然,反映生活的一代新风,被吴冠中誉之为“中国画革新的里程碑”,并撰文指出“建国三十余年来的山水画新风格蓬勃发展,大都是从这个展览会的基点上开始成长的”。当时的写生和创作,大都损毁于“文革”时期,展出的几幅作品,是张仃子女的慷慨捐赠,弥足珍贵。
张仃少小即背井离乡,一生坎坷,因追求真理向往理想,解放前坐过两次监狱,解放后蹲过“牛棚”,在自己创办的美院烧锅炉,下放农村劳动改造时,野山放过羊,荒郊看过菜园。74年困居香山野村荒屋时,在黄宾虹焦墨山水册页影响下,开始焦墨山水的创作,用焦墨宣释他的焦虑心情,祈望艺术创造的梦想,有学者形象地称其为带着镣铐跳舞”。在以后二十余年里,他坚持用焦墨这一局限性极大的墨法创作山水,为此遍踏祖国河山,坚持师造化、师传统、师今人的理念,艰难探索,知难而进,终于将焦墨笔法和墨法发展成一套完备的艺术语言,并复兴了风骨雄强的北派山水,极大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空间,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黑色文化的当代极品。
张仃少年时代就十分喜爱民间艺术,尤其是宗教绘画。早年他对西方现代绘画精英,如珂弗罗皮斯、格罗斯,马蒂斯、鲁奥等人有过认真的研究,尤其对毕加索作过深入的学习。他是中国第一个会见毕加索,并与之互赠礼品并亲切交谈的中国画家。1961年,他去云南采风,亚热带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使他蕴藏心底已久的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创作了数百幅惊世骇俗的水墨重彩装饰绘画。漫画家华君武戏称为“毕加索加城隍庙”。其大胆的变形,绚丽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亲切的民间情怀,神奇的造型语言,成为那个保守和沉闷年代的空谷传响。这批作品在“文革”大都被人付之一炬,并给他带来政治上的迫害,以及生活上的灾难和艺术上的沉重打击,劫灰中的几幅幸存之作,由他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民间收藏凤毛麟角。
张仃博学多才,在其艺术创作生涯中,涉猎领域广泛,是一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门类中均有建树的“大美术家”。但是,唯有书法是他一生痴迷的艺术活动。他的父亲担任过私塾先生,书法功底深厚。幼年的张仃就展现出超凡的书法天赋。年少时认真临习过《张迁碑》,深得其中朴拙、刚劲、沉稳韵味。解放后,他时常临习《石鼓文》,对有篆学丰碑之称的吴昌硕书法,进行过认真研究,最后形成了自己既有金文之遒丽、又有秦篆之匀整,并达到古茂雄秀、独步书坛的面貌。2003年三月,张仃先生在获得文化部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后,便毅然撂下画笔,只以毛笔书法自娱,直到他去世前,仍然笔耕不辍,细心探究,将绘画章法,点线运用、焦墨意味,溶入书法作创作中,使其作品达到润燥相济、无心自达、劲健雋永的境界。
如果说张仃的焦墨创作,是画家痛苦的心灵在玄与素的世界里,寻找安顿和宣泄,那么他的焦墨设色作品,就是他在晚年返璞归真,用浓墨重彩,去抒发人生理想和描绘人文情怀的再一次焕发。张仃60年代的重彩装饰绘画,奠定了他色彩大师的地位,79年首都国际机场大型工笔重彩壁画《哪吒闹海》,更是他在色彩上的完美展现。在焦墨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后,他再度焕发了对色彩的激情,并释放出巨大的艺术能量,在九五年前后,他重返延安和故乡,两次去大西北,三上太行,积累大量素材,创作了一大批可以传世的设色精品力作,成就了他山水创作的颠峰期。从而,他由早期漫画的黑白到装饰画的绚丽,从壮年焦墨作品的玄素,再到晚年设色作品的转换,使其艺术创造过程走过一个周而复始的圆满轨迹。
张仃出生在一个雪的家园,很小流离失所,一生坎坷。在眷恋家乡时,在思念亲人中,在人生极度悲伤或十分愉悦的时刻,他总会拿起画雪的毛笔。纵观历史,还没有那位画家像他这样,对雪景山水如此深情,如此执迷,如此久长。并将其洒脱之美、 苍茫之美、沉静之美和冷逸之美,表现的力透纸背,精彩绝伦,且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阶段,均有大量的雪景佳作呈现。其个中奥秘,我们可以从他少年时的苦难境遇中找到启示;可以从他早年细心揣摩古人雪景山水中找到答案;可以从他心理路程中找到 缘由;也可以从他借鉴古人,却又舍弃加粉和勾勒平涂,亦不用今人矾盐等特技手法,纯用焦墨写意笔法而自成一家中找到线索,这给大家留下许多追问和探寻的空间。希望人们在欣赏他的雪景山水时,能走近宁静和飘逸,感受洒脱和愉悦,用冷逸的眼光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声光色滋扰,从而能够逃离不安、焦虑或忧伤,去感悟甚么才是人生的朴拙自守和空灵疏淡。